所采取了结对子、建立联系点、送法下乡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法律服务进基层、进社区、进乡村,广泛开展公益法律活动,积极为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法律服务,2011年结合以“建设幸福袁州”为主题的“三同四民五促进”主题实践活动,组织30名普法骨干,分成六个组到凤凰街道六个社区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6场;发放法制宣传单1000余份,法律服务手册500余册;解答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财产继承、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法律咨询100余人次。为增强普法效果,将精选的35个典型案例编写成了《典型案例汇编》,并印制了5000本免费发放到全区各乡镇、街道、部门和单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生动翔实的案例阐释法律。年底又编印了3万份印有通俗易懂的“普法三字经”的精美宣传年历,免费发送到千家万户。真正把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就目前来看,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5032,这些人口当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文盲、法盲,是我们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4
f的重点人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起到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屏障作用。因此,立足农村、服务农民,加大力度致力于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农民法律知识匮乏,他们渴望通过相应的渠道获得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不断提高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这就为我们的普法宣传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农民的这一特点,逐步有序的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全体农民的法律素养。当然,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落实难。农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是一种普遍现象。街道、社区、村委都相继成立了普法教育机构、普法学校等,但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日常事务去执行的还是很少,大多村居都是每年例行搞那么一两次活动,真正起到的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二是农民流动性大,集体学习比较困难。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都投入到了出外打工的人流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多数出门在外,且地域不固定,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这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就比较被动,无法大规模的组织他们集体学习。三是经费紧张。有些街道和社区,由于经费比较紧张,无法把普法经费这项专项经费列入到日常的财政预算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得不到经费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