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们应向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学习。孝敬父母,首先要在思想上听取父母的教导和指点,其次在生活上要关心体贴父母,尤其对于体弱多病的父母,要更加体贴、关心和照顾,积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外出时,要向父母说明去向、理由和所需的时间,并且要按时回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当面打招呼时,可以给父母写留言条或委托别人转告父母,回来后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四、有效训练,促进良好行为形成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过渡。
1、小处入手,逐项训练
为了克服训练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细节训练不到位”的弊端,因此,在新学期制定班务计划时就确定每周落实一个具体的养成教育,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活动课,班会课对学生有意识的严格地反复训练,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如:整理书包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礼貌待客的训练等。为了加强训练效果,可采用表演,讨论,对比教育等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抓住契机,使训练及时,到位。一星期检查一次课本的保存情况,并进行小组评比。
而行为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长远的训练。因此,要从小处入手落实一个个行为习惯的训练,提高训练的实效性,特别这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2、循序渐进,分解训练
f有些目标的达成,想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有必要把一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让学生循序前进,不断进步;在进行某一具体内容教育时,又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最后达成质的飞跃。如在诚信教育时,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体现教育目标的递进性,以学生行为表现“不说谎话”,“不随便拿别人东西”,“借东西,捡东西要归还。”为主,并在本学期设计了一节“夸夸我诚实”的班会活动,通过讲身边的诚信故事,做一件诚实的事情,说一句诚实的话等,使学生认识到诚实让人更美。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3、脚踏实地,反复训练
行为习惯的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才会卓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落实。作为班主任,要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习惯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变得文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