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流图分析VSM应用的常见错误
企业在第一次使用价值流图析时,常会发生一些错误。当发生这些错误时,价值流图析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得出错误或者相反的结论。以下是笔者在辅导企业中观察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列举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1选错跟踪对象大家很清楚在做价值流图析的时候,选择跟踪的对象是产品或者服务。假设自己是流程中流动的一件产品,观察在形状、功能、包装会发生什么改变。在一般的制造业流程中,作为实物形态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都还比较清楚,不容易出现错误。但在服务业或者行政办公室的环境下,有时候就会犯错误。因为在服务业环境中,在某些环节的人会离开或转移工作,“产品”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改变或转移,但我们会仍然坚持跟踪原来的对象。举个牙科诊室的例子,我们跟踪的“产品”应该是病人。假设病人从开始进入诊室,挂号,坐下,等待。轮到叫号时,病人在护士的引领进人医生的办公室,谈话,治疗,然后离开诊所。我们的跟踪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不行。事实上当病人离开后,诊所的护士可能还要清理器械,整理病历,把结果输入电脑存档,然后再叫下一个病人。流程在“产品”离开后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改变了存在的形式,变成需要处理的器械和文档。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应该停止跟踪病人,开始观察护士做了哪些工作。2纸上谈兵指的是在没有实际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去做价值流图析。有时候某些产品并非经常生产,或者碰巧最近一段时间没有生产,或者生产周期太长,但又需要分析其价值流(有时是来自客户的压力,有时是来自管理层的压力)。于是有人在没有“看”到的情况下,依靠现有的作业数据和工程标准(例如生产部或IE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了价值流图析。更有甚者,还以此计算出了项目所取得的所谓“收益”!他们忘记了精益生产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如果没有实际考察流程中的各种库存,他们实际上得到的是流程图(ProcessMap,而非价值流图。其次,没有观察到价值流图中的各项时间测量值是怎样来的,所有他们也无法确定这其中存在的浪费以及改善的机会。再者,闭门造车的价值流常会忽略实际操作中一些细节,跟实际的操作差别会导致一线操作人员非常迷惑,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价值。对于价值流图析,笔者建议一个月起码做一次,以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实际状况,并作比较3道听途说
这一点跟第二点有点类似,指的是呆在办公室里而没有深入到现场观察就完成了价值流图析。笔者辅导过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