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球石油供需大趋势判断
在石油发展战略研究中供需形势是个根本性的课题,其首要研究对象是供应方和需求方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它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供应方起主导作用,特别是“二战”后迅速增长的石油产量向全球消费者提供了廉价的石油;上世纪后期由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肇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其后主要由石油消费国组成的经合组织OECD以“市场力量战略”发起的反击所谓反石油危机,使世界石油供需出现剧烈动荡;进入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石油市场,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甚至可以说进入了新时期、新阶段。它成为石油界和经济界竞相分析的热点话题,自然也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本世纪初就已出现了供需关系相对宽松和谐、供略大于需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总体上会更加明朗。众所周知,影响生产和消费、影响油价和市场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如果从石油市场中的剩余产能这一特殊现象出发去认识问题,似乎就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再从出现这一现象的生产方背景和消费方发展趋势两方面去分析,会进一步佐证这个结论。
1、剩余产能及其作用
油气工业上游实施勘探开发,勘探是指发现并探明油气田,且以获得探明储量为标志;开发则以油气的正常生产为目标。但在业内管理上经常在二者之间划分出一个带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即产能建设。产能建设往往配有专款且独立核
f算,并由专业队伍实施,打出大量的开发井并配备相应的注水井,进行产区城建、道路、上下水包括生产生活的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电力等基本建设。此项工作完成后再交给开发部门去正式投产。从投资构成上看,产能建设的投资额远大于勘探并要求短期内完成。在花费大量经费和时间完成了勘探和产能建设后却不允许进入后续的开发阶段时,这部分闲置的生产能力便被称为剩余产能。当然,已开始生产却被要求关闭井口阀门而停产的这部分生产能力也归入剩余产能。剩余产能的存在使大量建设资金被压占,不能及时产生经济效益,对于油气田来说显然有负面影响,自然希望其没有或者越少越好。此外,大量剩余产能的存在使石油生产国公司削弱了继续进行勘探的动力,甚至影响了动用较难开采的已探明储量和提高采收率的积极性,对上游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剩余产能的存在也不完全是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或正面作用。从生产方考虑,它是应对某些国家出现自然灾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