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一直是各校讨论的焦点,标准不一致,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学业评价阐述个人的见解,供参考。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学生学业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之后,教育部又颁发《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提出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我校根据省、市教研院有关评定学生学业的精神,发给每位教师一张评价表,如下:
其中学科附加考核指历史小论文。总分是40分,学分认定中的40,还有60是终结性的评价即模块结业测试。两者加起来超过60分给予学分认定。其他学校评价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张表格是各学科通用的。那么如何体现历史的学科特点?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中考试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也决定学分认定。那么如何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二、问题的分析
上述的评价表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只在传统的评价中小修小补,增加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而已。长期以来,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考核成绩,尤其是学科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科学素养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同时,学生评价还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
f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但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单一、呆板、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评价内容必须改革。新课程提出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不仅要求在智能上的广泛适应性,而且要求在身心素质等方面也必须协调发展。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