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则应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因此,信息技术必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做到既能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又不喧宾夺主,淡化课堂上的学科特色。三正视信息技术使用上的一些问题。1、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虽然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远没有虚拟的网络世界所提供的空间那么广阔,但对学生感观上的吸引力还是足够的。因此,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基本上是主动化和个性化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过于依赖多媒体,而主观意识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a、感观上的依赖。学生的视觉、听觉在多媒体形、声、色的轮番冲击下,局限于事物的表象,而缺乏对文本知识的了解与认知。b、感受上的依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过于看重了多媒体的展示效应,设计教学活动时偏离了重心,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画面之内,音效之中,而无法达到更深层次的感受。c、感悟上的依赖。多媒体作为展示工具,能展现语言所无法描述的场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确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像语言一样自由地传情达意,无法表达出画面背景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因此,在这样的场景下,学生往往不
f能对文本内容形成真实的体察和感悟。这种依赖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为明显。要消除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首先要在课件的精用上作文章,要用在画龙点睛之处,用在语言描述所不能穷尽之处;其次是注意在运用多媒体时教师要配合进行深度的透视讲解,只有这样,多媒体课件才会体现其在课堂教学上的价值。2、教学目标偏移问题。每一堂课,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辄用大量的时间展示或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料,诸如历史地理、文化艺术、人文景观、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科学常识等背景资料。3、信息技术、学生、老师关系问题。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参与,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累加,而是彼此形成的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课堂“总导演”的角色,传统的“传经布道”观念不能摒弃,甚至是“穿新鞋,走旧路”,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二、二十一世纪,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校教育日益处在信息技术环境(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的学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