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明上河图》上绘有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虹桥(见彩图)。其承重结构实际由两套多铰木拱各若干片相间排列,配以横木,以篾索扎成。其中一套多铰木拱拱骨包括长木3根作梯形布置;另套木拱拱骨包括长木2根,短木2根,作尖拱状布置。各木以端头彼此抵紧,形成铰接;一套拱骨的铰,恰好是在另一套拱骨长木中点之上;用蔑索将两套木拱夹着横木扎紧,于是,两套木拱就形成了稳定的超静定结构(图5)。根据画面,估计此桥实际跨度大约185米桥上大车荷载约3吨。北宋之后,这一桥式传至浙江和福建等地。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
f的浙江云和梅木拱桥(图4)跨度为334米,至今仍保持原貌;其两套木拱的布置和宋代虹桥稍有不同(图5),宋代虹桥的横木是搁在两套木拱之间,而梅桥横木是置在每套木拱的铰接点处
②石桥。在河南新野安乐寨村1957年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图6)刻有石拱桥图形,桥上有车马桥下有两叶扁舟证明当时已经修造跨河石拱桥。在《水经注》水条对晋太康三年(282年)所建成的旅人桥有这样的描述“桥去洛阳宫六七里,悉用大石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成净跨3702米、历1300多年而无恙的赵州桥。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位于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共11孔,跨度114~135米,桥栏上配有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485个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为世所罕见。北京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玉带桥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前者的拱洞随桥面缓和的上下坡从桥中向两端逐渐收小;后者则以两端有反弯曲线的玉石穹背高出绿丛。这两座桥都以同环境协调,使湖山增辉见称。在长江以南,从唐代以来曾修建不少以弧形板石及横向长条锁石结成拱圈的石拱桥,以及巨形石梁桥。弧板石拱桥自重较轻,对地基承压强度要求较低,能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拱圈内的板石和锁石在榫槽相接处能发生小量相对转动以适应基础沉降和温度变化;此外,拱
f上夯实的灰土能在拱圈变形时发生被动压力,提高拱的承载能力。福建长汀水东桥南宋庆元时修建即1195~1200年)、江苏苏州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四年,即816~819年,在宋、明、清各代几度重修,现桥53孔,最大跨度695米)和浙江杭州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即现桥中孔净跨158米)都是板石拱桥。福建泉州万安桥也称洛阳桥(跨越洛阳江),是石梁桥现长834米,47孔,建于宋嘉四年(105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