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活动。观课实际上就是“课堂观察研究”,可以采用观察研究的各种方法进行。观察的对象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揭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便进行“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行动。)就主备人的“上课”而言,“主题行动”不仅意味着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依据动态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地实现有效生成。这是因为主备人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而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f就“观课”的合作者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而在课堂教学中策略、方法运用是否有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关注学生,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主题反思。主题反思是指在主题行动后,主备人首先结合自己的“上课”进行反思,进行个人的课后说课,而其他的合作者要在“观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也可称之为“集体讨论”。讨论要聚焦在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上,主要看是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在以上充分的主题反思的基础上,主备人要细致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从而形成典型的课例。6、主题后续主题后续是指此次“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的后续总结阶段。其他合作研究者要在主备人结束课例研究后,结合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心得,选择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实践。并要在尝试实践后进行此次活动的总结,撰写成果(研究心得、札记、论文、课例设计等)。因此主题式课例研究可简单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五个环节。(二)主题式课例研究常用操作模式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历史专题的复习教学等等。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三)、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研究模式由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一个教师教的并行班较多,所以在进行主题式课例研究时,建议采用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