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四、主题式课例研究(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1、主题确定。
f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主题学习。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1)读书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2)读图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3)读人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3、主题设计。“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是指既具有个体化,又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可按照“个别备课同伴议课个性补改”的程序进行。在进行主题设计时,要在个别备课之前先确定主备人,个别备课指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设计内容后,精心设计教学。这里的“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贯穿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更强调“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即学生“主动参与”的相关理念。同伴议课指全体实验教师在个别备课,彼此形成个性教案后,通过说课法或微格教学模拟法,实验教师围绕如何具体解决研究的问题,以主备人为中心,进行研讨交流。个性补改指主备人在同伴议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情特点和个性教学风格的修改,使之成为比较完善、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教案。4、主题行动。主题行动是指将“主题设计”好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这里的“行动”,既包括主备人的“上课”,也包括其他研究合作者的“观课”。(“听课”与“观课”。“听课”不仅要“听”,还要“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互动状态、思维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情境创设、气氛调节、问题处理方式等等;还需要记录和思考,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