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与东方哲学
许泽民
当波兰尼(1891~1976)的Perso
alK
owledge(《个人知识》)第一次摆在案头的时候,看着封面上的书名,一个快活的联想跃然胸臆之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个人知识,多么美妙的东西!在知识爆炸、知识就是力量的年代,它的意义尽在不言之中。揭开书的目录页,浏览着里面大大小小的编目,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它的庞大的架构,它的似乎展延无垠的体系(且看“广义场的观念”、“第一因与终极目的”等标题),隐然有一种恢弘、磅礴之气,给人一种气吞河山的感觉。人类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诸人文学科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触及,而作者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想向人们表明,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知识,而个人知识的典型特征是它的个人性、默会性和信托性(即寄托)。应该说,波兰尼的这种认识论是与西方传统的、或者用他的话说是与以“现代荒唐性”几乎统治了二十世纪的科学思维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背道而驰的。因为据说自从洛克和休谟以来,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就认为真正的知识必定是“客观的”,与个人无关;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相冲突,人们必须随时准备把这种“知识”抛弃。也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尽管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发表后曾经在西方世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尽管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研究波兰尼哲学思想的学术团体一直未曾停止过活动,但迄今为止,对波兰尼的思想在实践上做出更大回应的似乎是东方人。而从波兰尼所强调的个人知识中的人性的、热情的成分以及他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看,它与东方儒、释哲学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道、起源于印度、对东方哲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佛教就有很多原则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原理暗合。佛教普遍强调佛教教徒的个人修行、证道,实际上就是强调个人知识的重要性;佛教般若思想中的三种形式“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实际上确认了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可言传。般若理论以认识必须做到主体与客体相应的观点为基础,给佛教教徒提出了菩提这个证悟的最高理想境界作为一种心理寄托。龙树在《中论观四谛品》的偈文“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三是偈”或“三谛偈”)中提出的“中道观”,以及在《中论观法品》的“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中提出的“现观”等认识方法,都具有明显的直觉性、整体性和不可言传的特点,而这些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