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吨日,二污2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78,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中水回用能力3万吨,中水回用率15。临汾市污水处理厂2015年污水处理量达到20393675万吨,运行负荷率11175,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量3523389吨,日处理污水9916吨,运行负荷率为248。城市供气事业从无到有,气源由最初的液化厂油气、焦炉煤气变成更环保、更高效的天然气。1991年,市区第一家液化气公司成立,1992年,市区第一座焦炉煤气建成投入使用,2014年,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启动,天然气居民用户达104万户,营福用户953户。燃气普及率达到995。城市集中供热由无到有,供热总面积达3000万平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约2500万平米,供热覆盖率达到87,热用户15万余户。
第4页共13页
f临汾改革开放实录
热源企业两家,分别是:山西临汾热电有限公司和大唐临汾热电有限公司。另有临汾海姿供热有限公司一座2×100MW的供热锅炉为东城区供热。供热运营由临汾市热力供应有限公司、临汾市河西热电有限公司、临汾海姿供气供热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分区负责。二、发展历程70年代未期,受“十年动乱”破坏冲击,临汾市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全国一样,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城市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市政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城市管理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市区人口仅有112万,建成区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长度不到10公里,且道路红线宽度大多在6米以内。市区仅仅拥有鼓楼东西街、鼓楼南北街、向阳路和解放路等几条城市主干道。整个市区只有400盏白炽路灯日供水量358万吨,下水道总长18710米,全市唯一的一座广场平阳广场也破烂不堪。城市集中供热、城市供气、节水工作、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回顾30余年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致可分为恢复起步、稳步提高、多元化发展和和谐全面发展四个阶段:1、恢复起步阶段(1978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城市建设步入建国以来的第二轮发展高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791981年,完成五一西路建设工程。19821984年,先后拓宽改造鼓楼东大街、向阳路、平阳北街、迎春中街等市区主干道,老城区道路框架基本成形;1985年1987年,先后建成解放路立交桥、东关立交桥,打破市区向东发展
第5页共13页
f临汾改革开放实录
的瓶颈;1986年5月,总投资达3700万元的龙祠引水工程开工建设,至1988年5月,开始向市区供水,市区供水困难得到根本缓解;1980年,在平阳广场安装6盏“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