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前言炭疽(A
thrax)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
thracis)引起的一种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和牲畜群落之中,并能造成环境的广泛污染。由于炭疽芽孢具有对外界环境极强的抵抗力,造成这种污染常持续存在。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的牲畜、进食感染本病的牲畜肉类、吸入含有该菌的气溶胶或尘埃,以及接触污染的毛皮等畜产品而罹患本病。本标准规定了炭疽病人的诊断标准及诊断后所必须进行的处理原则。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标准的附录;附录C及附录D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芳、董树林、刘秉阳、俞东征。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炭疽的诊断标准及人炭疽发生后的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对人炭疽的诊断及处理。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炭疽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切人类感染,其中包括症状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动物炭疽在本标准中均专门指明,如称为炭疽病畜等。2.2就地隔离在诊断地点或家中隔离炭疽病人。2.3感染来源炭疽病人获得感染的来源。其中包括传染源,指炭疽病人、病畜或其尸体,以及被炭疽芽孢污染的环境及各种物体。3炭疽病人的诊断3.1诊断依据3.1.1流行病学病人生活在已证实存在炭疽的地区内,或在发病前14日内到达过该类地区;从事与毛皮等畜产品密切接触的职业;接触过可疑的病、死动物或其残骸,食用过可疑的病、死动物肉类或其制品;在可能被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地区从事耕耘或挖掘等操作,均应作为流行病学线索。3.1.2临床表现3.1.2.1体表感染型(皮肤)炭疽:在面、颈、手或前臂等暴露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引流该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且常化脓,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少数严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肿和坏死。3.1.2.2经口感染型(肠)炭疽:急性起病,发热,腹胀,剧烈疼痛,腹泻,通常为血样便或血水样便。可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含血丝及胆汁。可累及消化道以外系统。3.1.2.3吸入感染型(肺)炭疽: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肺
f部体征常只有散在的细湿罗音。X射线的主要表现为纵膈影增宽。常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