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析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刚亮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714000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等等,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各家各派对和谐也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对这些思想进行深入认识,这对于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关键词:中国;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中,就有以人为本,以“和”为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在认为万事万物存在统一对立关系的同时,主张通过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来消解冲突,以实现万物并育,共同发展的,并由此形成了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文化。1
一、和谐思想的由来及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之说。“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人类早期的原始文化形态逐步分化形成了“乐”与“礼”“乐”在远古,指的是乐、歌(诗)。、舞三位一体,中国古典美学高度重视“乐”中所包含和体现的“和”“和”是一种。参与性的最高境界”。2和谐思想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3同时,在《书舜典》中也有着关于和谐的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发现了音律的刚柔相济能够产生和谐的乐曲,如果不乱其中的顺序,人与神便能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和谐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国语郑语》中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五味以调口”“六律以聪耳”,,4五味相合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合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说明由于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和谐的效果。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讲:“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过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不是无原则的附和、同一,和谐要适度、适合,恰到好处。世界万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千差万别的万物之间的和谐,才造就生机勃勃的世界。既然和谐是最好的秩序和状态,是最好的理想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