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连,其思维的前瞻和任务的艰巨不言而喻。学校是文明的发源地和扩散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学校承载着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任,为构建和谐校园搭建新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生态文明观形成的基础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关键是在青少年学生的大脑中潜移默化,形成生态文明观。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音体美、语数外各科课程,
f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各科教学中有意、有机、有效地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做到自然贴切,不牵强附会,不图形式,注重实效。
对于环保知识特别浓的课程,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归纳总结环保知识。多了解一点关于生态和自然的作品,这类作品直接告诉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大自然交朋友的环保知识,我们要重点研究,编写报告,激发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欣赏世界文化遗产的作品,我们应采取延伸、拓展、挖掘、同化,让我们产生环境优越感的同时感受到美好环境的生存。这类作品可查阅资料,我了解威尼斯、庐山瀑布、雪宝山的生存危机,如全球变暖导致威尼斯海平面上升了33毫米,威尼斯每年下沉3毫米,百年后将失去威尼斯的处境,庐山瀑布水源的减少,“飞流直下三千尺”变成了飘洒的雨滴,雪宝山开发导致生态失衡等,
f提出振救方案,从而让大学生明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
思想,形成生态文明观。生态文化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生态文化是反映人类生存环境状态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生态博物馆、绿色建筑等,又包括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思想、生态观念、生态信仰、生态价值观,还包括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形态,如环境法律制度、绿色食品标志等。而校园文化指文明、向上、创新、宽松、协调、包容、健康的一种和谐文化,使校园成为师生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精神的花园。要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学校事业和谐是核心,生态环境和谐是基础。因此,生态文化和校园文化都具有超前性,生态文化是一种生存文化,为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而校园文化是一种培养人的文化,早在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