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吴敬琏:经济改革新征程
经济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凭借体制上缺陷,以寻租、权力获得利益者,肯定会变成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化改革,先要回顾下在何种历史平台上开展新一轮改革。1984年是改革的一个起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决议,开始全面改革,其中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曲折,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一轮改革到上世纪末期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平台,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崛起、高速增长。但是,这一体制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因素,旧体制通常称之为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实际只是半市场经济。半统制经济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国有经济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活动有多方面的干预,抑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流观点认为,经济体制不完善需要进行经济改革。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体制性障碍,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消除障碍。但是一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这些情况,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一个历史背景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从半市场、半统制的经济向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半市场、半统治的经济是过渡性经济,特点是既有过去经济制度因素,又有未来经济制度因素,存在是此涨彼消,还是此消彼涨问题。其存在两种可能前途,一种前途是旧体制的统制经济逐渐消除,政府从不应该起作用,主要是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去提供公共服务,让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起来,越来越接近以法制为基础,或者说以法制支撑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前途是新的因素没有得到发扬,而旧体制遗产变得越来越强势,出现国家资本主义,或者政府所主导的经济体制。这是很危险的道路,是很不好的一种可能前途。在中国的历史条件和中国政治文化背景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往往会变成权贵资本主义。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要求消除生产发展、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经过若干年后来看,这个决议执行得不好。大多数人认为,当时人们陶醉于上世纪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认为没有必要改革。要改革就要舍弃一些旧的因素,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虽然当时有了决定,实际上没有很好地执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