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思路作一简单介绍。三农问题的由来建国前后,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然而,随之而来的集体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快速演变,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在经社教运动(19631965)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等政治教育运动之后,农村人口大规模增长,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国三农困境已经大致形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分田单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农村推广安徽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三农困境才出现转折。改革的结果,一亩地粮食增加了两百多斤产量,
第1页共9页
f既能满足家庭和集体经济的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和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到了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农村集体有了积累,乡镇企业因此异军突起,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收入提高,大幅度拉动了城市工业品的需求,使中国改革迅速转向城市,中国经济也处于黄金增长时期。
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政治风波相互影响局势复杂,不仅让城市人感到不舒服,农民们更感到不适。
粮食卖不出去,棉花、油料、烟草、麻、茶叶等都积压在农民手里,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农民还要为县乡基层财政和义务教育承担大部分费用,农民负担沉重浮到面上。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经济改革继续推进,国民经济重新起飞,城市的高速发展,支持了打工经济,一时民工成潮,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卖粮难也初步得到缓解。但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