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创新与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主持人:钱廷仙,课题编号:ZZKT09090阶段性研究成果。“创业有本领、就业有技能、继续学习有机会、终身发展有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走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被视为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想场所,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向多方位、深层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摆在财经类高技术型人才培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界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引企人校。在校内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创办直接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依托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优势,可供常年开放,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即产教结合场所。这一定义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至少有两大特点:即空间上位于校园内;功能上是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性和面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独立经营的实体,另一方面是
f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学生在基地可以直接顶岗实习,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高度统一。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类型“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根据2006年教育部16号文这一精神,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校内基地校中厂,二是校外基地厂中校。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而言,从投入主要来源分,有学校独资、政府资助、校企合资、校企合作等四种建设模式,各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如表1所示。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制约一观念滞后影响由于认识不足,企业出于眼前经济利益考虑,认为校企合作无利可图,不愿或较少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受传统办学模式的惯性影响,比较倾向于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停留在某种形式上,如偶尔聘请企业兼职人员做一次讲座、开一次座谈会。或组织学生到企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