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对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所支付的货币量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2生产者剩余:卖者卖出某一商品所得到的货币量与生产该成本花费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3支付意愿: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对反复刺激的反应趋于下降,且按轻重缓急次序依次安排。5环境经济系统模型:是在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的的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将环境因素考虑进来后新的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受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约束。6庇古税:是指专门用于纠正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即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用来弥补排污者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7科斯定理:是一种认为经济的外部性或者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观点。8社会贴现率:是指整个社会愿意用将来的消费换取现在消费的利率,即为了比较不同时期的费用或效率,人们对未来的费用或效益打一个折扣,贴现率就是这个折扣的度量。9环境经济影响评价:是指有关人员为了特定的目的,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相关标准和程序对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损害或效益进行货币化计量的过程。10帕累托改进:指在某种经济状况下如果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或交换,至少能提高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度程度而不会降低其他所有人的福利或者满足程度。符合这种性质的调整就是帕累托改进。11希克斯改进: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并且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希克斯改进。填空12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交叉性、应用性、综合性。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观察理论进一步观察的科学方法、运用假设、建立模型、分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研究。13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互补和替代商品价格、偏好、预期。供给的决定因素:商品价格本身、生产要素成本、现有技术水平、预期。14外部性分类: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包括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负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负外部性。15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16有效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