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作者设计和开展主体性实践教育活动的能力;
48
f(二)基地建设
建设和开辟德育教育基地,逐步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校内德育基地”等板块横向交织、互促互动。具体目标是:
1、建设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主要是革命烈士等在中国社会变革中有重大影响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忆史铭志,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人民对英雄的拥护与爱戴。
2、建设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其在各自兴趣范围内多参加各类社团有读书兴趣的可以参加书社、有表演兴趣的可以参加演艺社等。各社团由学生自发成立,制定相关社团规章制度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
3、扎实开展“小手拉大手”进家庭活动,加强和规范家长学校建设管理。积极参与“千师进万家”、“家校互动”等活动。积极组织创建“示范家长学校”。
(三)课程建设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1、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行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①校园文化孕育。今后三年,我校将着重构建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三是专用室文化,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②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
58
f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读书日、运动会等。
2、渗透德育教育。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