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为民做主”:观念上的争议与决策中的两难
文献标识码:A一、引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原因,人们有许多种解释,有人认为主要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人认为应主要归功于文化观念的变迁,也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有关,还有人认为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权威的解释,任何一种观点都无法得到公认。或许所有的观点都是对的,但又是片面的。但从事实上看,有一点恐怕所有人都会同意,那就是,中国经济这三十年的发展,基本上是政府推动下的发展,有学者甚至将中国经济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动力概括为“政府与资本的结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党政领导人把促进辖区经济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各级官员最关心的就是招商引资了……各省市都成了大型的投资公司”。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的大幅标语;各级领导都以“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己任。或许,正是在这种使命的感召下,在有关绩效考核和干部任命规则的促动下,“为民做主”这一历史文化观念获得了蓬勃生机,并与当下的“执政为民”等理念相结合,顶着“科学发展观”的光环,演绎出了一幕幕与下述两则实例相同或相近的“逼民致
f富”情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主人公这一句唱词,不仅唱出了中国历代“父母官”的心声,而且代表了当今我国许多官员的从政理想;不仅回应了以往中国百姓对于“清官”的期盼,而且符合当今我国大多数民众对于党政干部的期望。所不同的是,在过去,“当官应该为民做主”代表了一种政治信仰和社会理想,无人质疑;而在如今,由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自治”、“政治民主”等概念的传播和普及,以及现代国家治理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为民做主”的为官理念与实践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批判。但是,“为民做主”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为官理念和从政理想,似乎并没有因为这些质疑和批判就成了“历史糟粕”,被人们从观念与实践中剔除出去;相反,不少评论者和为官者认为,“为民做主”仍有其现实合理性,乃至时代“先进性”。于是,在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管理中是否仍可“为民做主”,在观念上出现了争议,在实践中产生了困惑。二、典型案例掠影1988年,海南省政府的有关领导,通过对海南气候、土地、环境等自然条件和经济与社会条件的分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