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工业,也不是现代商业、现代交通,而是农业,是现代农业。它包括观赏农业、参与农业、休闲农业、家庭手工业、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剪纸)、均不脱离乡村农村家庭的农产品初步加工等,还有农村商业网点、农村交通等。那么,如何才能使这样的小村庄跳出封闭走向耗散的社会经济结构呢?那就必须使村庄的各种资源与外部各种资源发生频繁的对流,这就是说作为一种耗散结构,它必须大量地、不断地吸取外部资源,然后经过内部的消化、整合、创新、发育、生长,将新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出再向外输出,以引出下轮交换对流,如此生生不息,唯此才能筑起一个耗散的经济社会结构,凭着这样的经济结构才能建设起全面的小康并大大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而不是像目前这样只有外出民工工资的流入,而没有自己的产品“产出”。那么靠谁来完成本村资源的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耗散结构社会呢?改革开放前我们将希望寄托在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上,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读的是“公司农户”这种模式。显然,这种模
f式在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是可信的、有效的,但是,中国太大,农民太多太多,而我们能从事这种模式的公司实在是太少太少了。中国著名的伊利、蒙牛、光明三大公司,虽然解决了几万牧民的生产问题,但中国有近2亿农民,我们又有多少成功的公司呢?报上的宣传很光彩,但与近2亿农户的需要比,岂不是太少太少了?更何况许多山区根本就无法适用这种模式,尤其是贫困山区。所以根本的问题是调动本村内生的力量唤醒他们,激活他们自己。这个内生变量当然不是传统农民,而是经过市场历练的有一定文化、一定知识、一定能力的新农民。因此,根本的途径就是如何动员、组织部分外出打工、经商、办厂的有为的村民回乡再创业。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几年县政府提出的“让高考落榜生建设家乡”的口号,这无疑是留住人才。近年来,关于国家搞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我认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下乡支农支教为当地农民带去技能,信息;另一方面,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有这样一批大学生驻进农村,他们的活力会大大扰乱平静、呆滞的村庄,落后、保守就会被“出清”,前景将十分乐观。据当地农民讲:政府给予这些大学生待遇很是优厚,不但为他们建楼房,还每月发1000多元的工资。我真心希望这些政策都能把人才留住,希望这些大学生能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意见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