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了共同提高产品质量,他们对新品种趋之若鹜,对技术员发给的操作规程奉若至宝,高度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决策者都能在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指导下统一他们的行动,俨然一个大生产企业的行为。总之,潍坊的这个劳动密集的准现代化农业模式,风险小,社会成本底,操作容易,是一个极其值得推广的模式。它不靠行政命令,而靠市场利益推动。因此,潍坊的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农业模式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解决相当长时期内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又找到了一条重要出路,它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实业基础,指出了一条顺畅的、富有效率的康庄大道。其意义深远。想到潍坊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模式,由此想到我的家乡重庆市巫山县,我充满了忧虑。现今,许多农村被边缘化的危险越来越严重。我这次特地到重庆市巫山县农村地区去看了看,发现这里有些地区农村景象十分令人担忧。目前之所以还冒着炊烟,实在是全靠他们的子女外出打工寄回的钱来维持,化肥、农药、种子全用打工的钱买的。我们曾将那种只能维持原有规模的生产称为简单再生产,而这里的生产则是比简单再生产还糟的生产,应该称为“负值的生产”、“耗损性的生产”。真不敢想象,这些乡村的炊烟还能冒多久?据发现,特别是高山区,比这还糟。我所担心的不是一个、两个、几个村会消失了炊烟,而是担心出去的年轻人一个都不会村了!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现今65岁的农民还能劳动,再过10年、15年后他们还能劳动吗?这种现象在巫山一些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有的在外打工赚了钱,全家外迁迁入城镇。有些高山地区的小村庄农耕社会虽然落后,但毕竟运转了上百年,千年,而改革开放仅30年,却使这些村庄走向边缘化,难道工业化、城镇化就要消灭农村吗?当的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今青壮年都外走了,新农村靠谁来建设呢?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农村,即使放假回村,小住几天即急着要回城市,因为在农村,朋友、兄弟姐妹都外出了,在村里又无所事事,“闲的发闷”。陷入了越没人,越走人,越走人,越没人的恶性循环。如果农村只剩下一些老人,每村只剩下十几户、二十几户,建起来的新农村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了“文化站”又有谁去享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的新农村又怎样去体现、去落实?我想,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业基础是什么?它不是美国的大农场,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