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几点反思思考
今天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数学教师们都在积极地对数学课堂进行改革,边学边教、边教边思,教师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涌现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的课例。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又注入了新的内涵,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数学课堂只有效了,才能再谈高效。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课堂教学模式全盘“杜郎口化”
在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上,理解有偏差,把它们看成对立的两个方面。误认为,要想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那就得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学生则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个别教师不理解,一放就乱,一收又紧,总是走极端,始终找不到平衡。实际上在强调学生主体、以学定教的今天,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导。只有“导”得明,才能“演”得精。“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导”的水平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就有时间自学、切磋了。只有把矛盾的双方“导”和“演”统一起来,各司其职,有分有合,相互协调,实现师生角色的最佳定位,使教学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杜郎口成功经验的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凸显。“把课堂教给学生”也成为时下最为流行的教学理论之一。听过一些课,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的是学生,处理习题的是学生,做点评总结的还是学生。整堂课老师所说的话不超过五句。诚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然而,我们真的可以放心的把课堂上的一切都教给学生吗?我们可以把课堂学习分为概念新知的学习、练习习题的巩固和必要的总结点评。对于习题的处理,学生思维灵活,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解题思维连我们也不禁拍手叫好。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最大限度发散学生思维。这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完成。但
f是学生对于定义概念的理解,大多数只限于课本的描述,而对于难点和易混淆的疑点他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