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周成英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1期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今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学习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重大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班级里的每一位成员意识到合作的力量大于一个人的力量,众人的智慧要强于个体的智慧,从而让学生从主观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分组时先要认真研究,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采用“异质型”即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将全班学生按照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心理素质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般36人,每组里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学生相互间学习成为可能,便于学习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同时还能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
但在实际小组合作中,有时小组合作成为优等生的“专利”,他们在合作中往往包办了小组内成员,不能真正发挥组内每名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甚至于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课堂。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因此在小组组建时。教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角色位置及责任意识,让每一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如小组内设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操作员、一名监督员等等。此外在小组合作时利用规则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