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起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
近代的进化论者更把“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从生物学推及到社会领域宣扬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有到了当代西方观念才有所转变。托夫勒就指出了西方“产生了一种新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可以改变以往对抗的状况。”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三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前两种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则是以《周易》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
《周易》在本体论上持一种可称为“太极阴阳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按照这种学说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序卦》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周易》又认为人类虽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天人的性质功能上又有所不同。认为自然天地“显诸仁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藏诸用天地含有生成万物的内在功能、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即天地生万物是无意识的良莠不齐善恶并育不与圣人同忧患”。《系辞》“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居天地之中具有主要的功能。《周易》对“圣人”的功能做了以下阐述
其一是《彖传》所说的“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即可对自然力加以调整。
其二是《系辞》所说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即圣人能调节自然的变化而委屈成就万物。
其三是《文言》所说的“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指在自然变化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后天”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即天人协调一致。
《周易》在此虽论的是“圣人”带有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烙印。但其根本意思则是认为人对于自然既应有所因任又应有所改造人既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应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这是一种全面而辨证的观点。
与这个观点相近的还有《中庸》的“与天地参”学说和孟子“亲亲仁民爱物”说。《中庸》的“与天地参”是说圣人能尽量了解自己的本性也能了解天地万物的本性这样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之三。此说虽主要是从圣人的道德修养处立论但与《周易》所言之圣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作用是相同的。孟子主张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下》有两重意义从伦理意义上讲是主张一种有等级的泛爱以与主体的血缘关系远近为标准隐含“民胞物与”的万物一体意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意义上说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