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
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如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文学类文本,引导考
f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III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鉴赏”这一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考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全国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3则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分析3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22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独立思考
f2018年高考语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测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是深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