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编于《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选自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材料三:材料三:(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f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材料四:材料四: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摘编于《望粮食生产60年变迁》请回答:(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2)概括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趋势。(2分)并具体分析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产量并不理想”的因素。(2分)(4)指出材料四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14.(32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4分),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分)(4(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5分)。(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