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行了妥善安置。r
接着,李进巅推出了倒挂式年薪制,按效益算年薪,一岗一薪。r
文化整合被李进巅当成重点。他上任后,以曙光文化为主,融合进黄海有价值的文化因子,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只保留了一张报纸。r
一系列改革重塑了新黄海的形象。仅仅5个月的时间,新黄海重又踏上发展的快车道。2003年,新黄海共产销客车5375辆,比上年增长45,创近年最高水平。r
2003年12月3日,李进巅将新黄海总经理的帅印顺利地交给了一位年龄不足40岁的继任者郝庆军。r
r
同室操戈r
老黄海管理者处处设置障碍,结果导致新黄海的技改无法进行,卡车目录因逾期不登记而作废r
更让人闹心的是,老黄海管理者不配合。新黄海成立后,老黄海(剥离了主体资产的原黄海集团)就成了留守班子,每月靠着从曙光借来的400多万元苟延残喘。然而,他们不甘心看着老黄海一点点死去,提出做大做强老黄海的口号,殊不知,已没有任何经营性资产和经营能力、且观念和机制僵硬的老黄海哪里还有起死回生的能力。r
老黄海留守人员处处设置障碍。比如,重组时,原黄海集团进入新黄海的只是客车生产车间及设备,土地和厂房只是租赁给新黄海使用。重组后,新黄海投资上马涂装线需要新建厂房,因为厂房需在租赁老黄海的土地上建造,老黄海就是不签字。这一着,让新黄海的一切投资和技改项目无法实施。r
重组后,老黄海坚持不将客车生产目录转移给新黄海,没办法,新黄海只好每卖一辆车,就到老黄海开一次发票,贷款也是先打到老黄海的账上,然后再由老黄海转给新黄海。还有专用车目录,老黄海不仅不转给新黄海,而且在国家规定的目录申报期内不申报登记,最后因逾期不报而作废了。r
偿贷危机r
一封贴着8毛钱邮票的举报信,使银行对新黄海实行长达一年的“只收不贷”。r
更有甚者,工行硬逼着曙光多承担了3552万元债务r
重组后,新黄海深刻地领教了“8毛钱邮票”的厉害。r
2002年12月,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收到一封落款为“黄海职工”的举报信,称曙光重组黄海是为了逃债。接信后,工行总行随即对新黄海下达了为期一年的制裁令“只收不贷”。同时,工行加紧了对黄海债务的催缴。重组前,原黄海集团一直靠银行输血维持生存,总计欠工行25921万元债务。李进巅“天真”地幻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银行,证明自己诚信,在债务没有分割之前,就从曙光拿钱对工行的承兑汇票和贷款给予了偿还,共计5260万元。r
“债随物走,比例承担”,是中国人民银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