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比较
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也都在不同层面上收到了冲击。在中英文的交际过程中,更是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往出现了种种障碍。然而,这些障碍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文化内涵呢?是否存在相似点?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候不遵循合作原则,而倾向于让听话者来猜测其言外之意。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总倾向于以一种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通过这样一些委婉的语言习惯,可以规避语言过于直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带来的伤害。这样的日常交际用语叫做“礼貌用语“。英国学者Leech已经提出了有关理论,即礼貌原则,来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弥补。它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接下来,我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对比。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下面是一些例子:HiHelloHowareyouHowdoyoudoGoodmor
i
gafter
oo
eve
i
g你好。您好。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早上好。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因为人际交往中较之于英语文化多了一个和谐准则。人们倾向于以一种言语的关
f切来表示和善,热络和对听话者的关心。从而构建出关系紧密,没有距离感的说话氛围。因此,我们不能就字面意思机械翻译,那样反而会破话会话语境,使原本的交际功能丧失。如果我们问一个西方人,Haveyoualreadyate,照字面理解,他一定会认为说话者要约他去吃饭。从而产生交流障碍。另外,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隐私,崇尚个人空间,不喜欢家长里短。因此我们打招呼时问:“你在干什么?”“你多大了?”这样的涉及到隐私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礼貌的。如果问了,说不定还会被对方一句“It’s
o
eofyourbusi
ess”噎倒。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打招呼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出合适的空间,不要寒暄太多。礼貌用语中的告别语作为结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