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所学专业就业。这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再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转向更感兴趣或者更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在求职过程中,他们与所应聘岗位的相关专业毕业生相比,专业素质不强,不具有绝对的竞争力,除非这部分毕业生具有充足的准备,大学期间从事过有相关实践活动,具有从事该行业的天赋,用人单位才会认可其培养价值。由于这部分毕业生从事脱离专业就业的动力十足,入职后会表现出极强的吃亏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发展前途较好。
(三)自主创业。自助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部分毕业生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因而高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相关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在大学期间给予学生大力支持,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脱离学校后,又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不高,可复制性强,资金链不完善等特点,除了需要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力、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创新的实力和紧密的团结协作能力外,还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新形势下高校的对策(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应届毕业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实
f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对进入社会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如进行成绩分析、性格测试、心理测量等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更新观念,调整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对职业进行规划,减少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二)加强创业指导。在如今就业岗位紧张,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对在校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不仅面向高年级学生,更应该从低年级灌输创业理念,聘请专业创业指导师,为大学生讲解创业政策,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地,孵化学生的创业理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实现自我调整。在就业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造成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辅导。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人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如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进行模拟招聘,增加其社会阅历和应聘经验,通过经验交流、心理干预,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状态。就业指导人员不能替代毕业生在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