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的内容要切合课堂内容,问题的创设时机要正确。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进行了基础的课堂教学之后,故意将“33×31()”这一式子的错误算法用PPT展示出来,并设疑:“大家看这一列竖式计算正确吗?请具体说一说。”一些眼尖的同学很快发现,并回答:“两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33时,积的末位没有和十位对齐。”教师连连称赞学生聪明。这一问题是初次学习乘法竖式计算时学生很难把握的,将这一问题以互动形式展示更容易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找出问题后,教师要反问:“为什么上述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呢,同学们,请接着思考。”这一连串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变得灵动活泼。
以上案例是创设互动问题的具体体现。在整个课堂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打开师生互动之门,让问题巧妙链接于师生之间。
这样不仅能时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能让学生时刻参与到互动课堂,一举两得。
三、恰当运用互动语言让互动充满情感
更深层次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动,简单而言,教师说上一句,学生接下一句,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师生之间的问答需要情感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恰当运用互动语言,让师生互动更具有感情。
恰当的互动语言是师生互动成功的前提,何为恰当的互动语言呢?简单来说,就是常说的激励性语言。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往往可激发学生互动兴趣与激情,使其更好、更自信地参与互动课堂。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分数加减法知识,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大家谁可以告诉我分数加减法如何计算呢?”这时,班级鸦雀无声,继而,有一位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只要将分数进行简单加减就行了。”面对错误的回答,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勇敢进行鼓励:“A同学相当勇敢,我们大家为他鼓掌,但请A同学仔细想想,只要相加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这时A同学恍然大悟,很快就回答出正确的结论。教师接着说:“好棒哦,老师真为你骄傲!”
以上案例是巧妙运用互动语言增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具体事例。案例中这些互动语言很明显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给予学生自信的同时,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免于出丑。必然的,这样的课堂互动才更高效灵动。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做好引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