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四、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气的五种运动方式的特殊规律来阐释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重点:要背诵五行的对应关系。
2
f五行:五季:五方:五化:五气:五色:五味:五嗅:五华:五音:五脉:木春东生风青酸臊爪角弦火夏南长暑赤苦焦面徵洪土暑中化湿黄甘香唇宫缓金秋西收燥白辛腥毛商浮水冬北藏寒黑咸腐发羽沉
五脏:五腑:五窍:五体:五志:五声:五动:五液:五轮:肝胆目筋怒呼握泪风轮心小肠舌脉喜笑忧汗血轮脾胃口肉思歌哕涎肉轮肺大肠鼻皮悲哭咳涕气轮肾膀胱耳骨恐呻栗唾水轮
说明,这个表的内容超出了《大纲》中医基础部分,但考虑在其他地方可能会有所涉及,故增加了五嗅:五华;五声:五动;五轮部分。
要掌握和熟练运用五行中的四种规律:生、克、乘(相克过度)、侮(反克)。掌握每一行的特性及其释义。如水曰润下,主闭藏。掌握《内经》中“所不胜”‘克我’,“所胜”‘我克’的释义。五行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相互制约与资生而维持平衡。五行胜复“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五行的自行调节机理。五行母子关系中的相及:母子:‘母病传子’。
子母:1、‘子病犯母’(子亢引起母亢);2、‘子盗母气’(子虚引起母虚)。掌握五行学说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方法:脏腑间的生理变化规律;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点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五行学说在病理‘相生传变’与‘相克传变’过程的含义。了解本脏的‘象’,即各脏的主色、主季、主气、主脉。理解顺传相生规律;逆传克、侮(预后不良)。掌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意义,以及运用五行学说进行阐释。了解常用名词的意义:木克脾土;泻南补北;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益火补土;金水相生;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
五、五脏学说
3
f五脏,又称为‘五神脏’。化生、收藏精气,藏神。
重点:熟练掌握五脏各自的所主;阴阳属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