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宋佳宁学号:090114115专业:09级汉语言文学1班
杜甫七律诗艺术风格探微
摘要:杜甫应用、表现得最为得心应手、最为成功的诗体形式无疑是七律。他的七律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冠绝古今。本文拟就杜甫七律诗的艺术风格略作探微。关键词:杜甫、七律诗、艺术风格明代学人胡震亨曾写道:“近体之难,莫难于七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贯珠,言如合璧。其贯珠也,如夜光走盘,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盖,而绝无参差扭捏之痕。庄严则清庙明堂,沉着则万钧九鼎,高华则朗月繁星,雄大则泰山乔岳,圆畅则流水行云,变幻则凄风急雨。一篇之中,必数者兼备,乃称全美。故名流哲士自古难之。”(《唐音癸签》)①这充分说明作好七律是相当不易的,然而杜甫却以其非凡的才情与强烈的内心感受让诗的声韵形式之律动与人的内在生命律动同步合拍,并由此焕发出诗美来。这种美是沉郁顿挫之美,是浑融流转之美,是炼字炼句之美。(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七律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用律技巧无疑有利于杜甫表达自己内心中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国家动乱、民生疾苦、个人的坎坷遭遇无一不在杜甫心中留下悲慨感伤的印记,但这种郁积于心的悲慨每至喷薄而出时,却又被其深刻的儒家涵养给抑制住了。由此其诗中情感的流程变得深沉浑厚起来,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写萧条异代的千秋洒泪,极为沉郁顿挫。再如《秋兴》八首其一:
f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此诗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篇。当时战乱频繁、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提笔为诗。这是全组诗的序曲,开门见山,写景抒情,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的描绘,勾勒出阴沉萧条、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孤独抑郁之情。首联“气萧森”三字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清人黄叔灿评之:“起联陡然笔落,气象横空,着眼在‘气萧森’三字”。(《唐诗笺注》)②“江间波浪兼天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