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舟,也可以覆舟。好奇心也是如此,正确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二:实践的精神毫无疑问,科技创新人才应该而且必须是实干家。满口空谈的人不可能从事科技创新。对于科技工作者,实践与其说是一种能力,毋宁说是一种精神。或者说,实践首先是一种精神,然后才是一种能力。关于实践精神的培养,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f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在一间破旧的棚屋内里从事繁重艰辛的劳作。从1898年到1902年,他们不畏酷暑严寒,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这是何等艰难的历程。在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奋斗历程,尤为感人。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富于实践精神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为科技进步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实践精神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笔者认为:实践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开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实践精神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中传承。这就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实践精神的培养过程。实践精神是以实践能力为依托的。那么,实践能力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实践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学校和家庭都要负担起重要的责任。其中,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家长可以起示范、表率和督促的作用。有的年轻人,上了大学之后还不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等到他们进入实验室之后,怎么可能有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呢?在大学里指导过学生毕业论文或教学实验的老师大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别甚大,这与家庭教育是有密切关系的。在高校学习期间,学校和老师更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导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干,不可以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以采购原料为例。老师很有可能知道到哪里去采购原料,甚至知道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但是,还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询、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导师让学生自己去干,绝不意味着放手不管。导师至少要做好如下几件事:在学生进实验室之前,进行安全教育;关于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必要的讨论与指导;学生在研究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导师要认真地答疑解惑。某些导师对学生完全撒手不管的态度,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f导师还必须因材施教。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生,要予以呵护,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并加以引导;对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则要设法启迪他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