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文化与心理:彭凯平文化与心理:探索及意义
题记:社会心理学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的影响的,这些影响包过实际的、想象中的和推测出来的人际作用。社会心理学家通常思考的问题有:我们如何认识他人(社会知觉),我们如何与他人打交道(社会互动)以及文化、社会、团体如何作用于我们(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社会心理学研究向来有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和符号学的三种取向,其中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更强调实证的研究和对社会中个体心理学的关注。十几年前,香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彭迈克曾经说过:心理学不幸是西方人“心理学不幸是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它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确实,这门学科是我们中国人有可能做得比其他国家的学者更好的心理学领域,因为我们的文化几千年来就很强调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正好是社会心理学的焦点所在。(摘自《决策与判断》主编的话彭凯平)
我很欣赏以上观点,摘录在此,作为彭凯平关于文化心理学演讲的题记。
2009年3月21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文与社会”系列跨学科讲座邀请,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阶梯教室发表了题为“文化与心理:探索及意义”的演讲。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主持。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汪丁丁教授引述了蔡元培先生请梁漱溟先生到北大讲学的一段往事,以阐释人文与社会讲座的主旨:在五四运动九十年之后,回应当时在北大发生的关于中西文化的辩论。他引述梁漱溟教授晚年的话:如果我们不如果我们不能寻找出孔子学说对应的心理学,则我们去讲孔子实际是空话子实际是空话。能寻找出孔子学说对应的心理学,则我们去讲孔子实际是空话。他说彭凯平教授今天的讲座,实际上是在解决梁漱溟先生提出的根本性问题。授今天的讲座,实际上是在解决梁漱溟先生提出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彭凯平教授讲座的主要内容。
1
f在展开详细讨论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研究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