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习的中心课程。对教学内容是以社会为出发点,与经验课程一致的地方是师生共同规划学习活动。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贾克森第一个使用“隐性课程”。二、课程计划
(一)内容:1、教学科目;2、学科开设的顺序;3、各门学科的教学课时数;4、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教学大纲:包括说明和本文两部分。
(三)编写教科书原则:
1、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改革(一)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8次课改开始。其内容主要包括: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2、设置了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3、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4
f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及劳技教育;4、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
第八章、教学
一、教学的一般任务(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发展智力是核心,体力是保证)(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方向)(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二、教学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3、认识的有领导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三、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我国中小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规定的与实际相关的活动性作业;学生本身的实际;社会实际)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