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列侯归郡统辖。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据的势力,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收兵权,设禁军;②行政:派文官,设通判;③财政:财税赋,中央控;(2)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与相劝之争)1、汉初:“内朝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2、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逐渐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A、结构和职责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六部:户、吏、礼、兵、刑、工B、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3、北宋:二府三司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4、元朝:一省两院制元朝设中书省。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