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C、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滑稽的冒险行为折射出法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第1页共11页
fD、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等。
儒家以社会政治功利为标准,充分肯定了文艺的价值,并赋予文艺显赫的地位和崇高的使命。这种以儒家为滥觞的功利性价值论的核心是围绕教化而言的“兴、观、群、怨”说影响深远,后逐渐演变为反对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内容的文学创作的理论资。教化说、劝惩说、美刺说、明道说、垂名不朽说等功利性价值论亦主要是围绕文学教化的社会政治功利而言。教化说、劝惩说、美刺说、明道说各自从不同侧面补充和明确了文艺“化成天下”的途径和内容,垂名不朽说将文艺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相联系,提出个人价值的有效实现途径之一是创作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文艺作品,而这又与其他诸种价值论相勾连。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种以社会政治功利为标准衡量文艺价值的理论往往由于过分注重社会功用而忽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点及规律,从而造成一定的偏颇,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功利性价值论之外还有非功利性价值论,其着眼点主要在于文艺的“无用之用”与“无益之益”,主要即审美价值。尽管非功利性价值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并非主流,但在当今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文艺的价值与作用主要是依靠文艺独特的审美功能发挥的,因此,笔者认为,非功利性价值论在当下更为适宜。在审美的意义上,主客体间的关系最能得到彰显。不管是宣泄说、补偿说还是自娱说,讨论的都是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中获得的某种满足。文学艺术这种对审美主体某种需求的满足功能也正是其在当下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下,文学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为文艺的发展和推广注入了活力,而商业需求反之也在不断侵吞文艺的生存空间。文学艺术走向市场,不再把艺术自身特性作为主要的关注点,文艺创作不再被“兴”意所激活,而是以对大众的揣测和屈迎为出发点,创作出符合市场口味与品位的所谓“作品”,这虽然可以说是满足了审美客体的某种健康或不健康、积极或消极的审美需求,但也消解和弱化了原本深邃的文艺意象与审美价值。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在精神世界里不断提升自己,在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于是文艺的作用与意义更集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