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5分。如果没有对“多情”“无情”分别作答,只答出了示例一中的第③点,并且结合诗句做了分析,最多可给4分。如果只答“多情”,或只答“无情”,最多给2分。以上均要求大意对即可。如有其它理解,经老师们研讨有合理之处,可根据上述标准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1)扪参历井仰胁息(2)岂无山歌与村笛以手抚膺坐长叹呕哑嘲哳难为听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学生写“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只要
无错别字,亦不扣分)(5)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养生丧死无憾【共10分。每空1分,出现明显的错误该空不得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11(1)选A给2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B、E不得分。(D项“第一记耳光”应该包含着马柱终于找到儿子时的高兴和对儿子久无音信的恼怒。不仅仅是“教训”。B项对马涛最终回到白洋淀的原因分析不当。E项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不当,说马涛的“境遇折射出当下一些领导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不符合文意)(2)答案要点:①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对话引出了马涛进城的经历。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马涛离开白洋淀的原因:白洋淀水干了,鱼没了,靠打渔为生已不可能,这是马涛离开白洋淀去县城的原因。③表现马柱父子不同的性格和对生活不同的态度:马柱作为老一代白洋淀渔民,安分保守,即使白洋淀水干了,也宁愿固守传统;而马涛作为年轻人,穷则思变,在传统的生活方式遭遇困境时,果断地选择了离开家乡,去经历不同的生活。④与小说结尾照应,有助于表现主题:对话中,马柱要坚守白洋淀,他最后终于等到了白洋淀来水;马涛决心要离开白洋淀,最后他又回到了白洋淀。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守住了自己的根,通过不同的路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共6分。以上四点中,第③、第④点理解较为深入,每一点计3分,第②次之,计2分;
f第①又次之,计1分。改卷时按点计分,最高6分。例如,只答出了①②点,可得3分;只答出了①③点,可得4分;答出了③④点,可得6分;答出了①②③点,可得6分。以此类推。以上要点大意对即可。如学生作答中只有“为下文做铺垫”“塑造人物性格”等套话而没有结合文本分析,不给分。如有其它理解,经老师们研讨有合理之处,可根据上述标准酌情给分。】(3)答案要点:①勇于改变生活现状(追求新的生活、创业):在白洋淀水干鱼尽时,不是像父亲一样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