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文言虚词“而”虚词的用法
一、知识梳理“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8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以”(9表方位,今译为:以。(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四)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二、基础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三、合作探究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f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答案:用法: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③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项王按剑而跽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