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摘要
西汉时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积极开展了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东汉时期对经营西域历经“三绝三通”,最终稳定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的开辟和对西域有效管理,保证了这一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新局面的出现,使中国和西域各国文化获得巨大发展。
关键词正文
两汉通西域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汉代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即指天山南北,葱岭以东,后来西域
都护府统领的地区;广义所指除上述地区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整个世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中国与西域有了最初的直接交往。东汉经营西域,使中国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一)张骞出使西域两汉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曲折波澜却又经久不断、生机一片。从中国方面看,这一大好局面的形成,首推张骞通西域之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率百人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一行从西汉首都长安出发,刚到陇西,就被控制着河西走廊的匈奴人捕获,张骞被拘押十余年,后他侥幸逃出,向西跋涉,越过葱岭,到达大宛(位于今俄国费尔干纳一带),由那里再经过康居(约在今俄国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才终于到达了大月氏。但大月氏早已安居乐业,无意报复匈奴。张骞在大月氏逗留年余,毫无结果,只得踏上归程。归途中却又被南道小国捕送匈奴,扣留一年多,后来趁匈奴内乱才得以逃出。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随行者只剩下胡人堂邑父一人。张骞出使西域,即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中国走向西域的道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联盟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地,却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有关西域地理、物产和人文风情等信息,了解到匈奴的一些内情,还听说了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掩蔡(在今咸海和里海之间)、安息(今伊朗)、条支(在今伊拉克)、身毒(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情况。同时也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后来张骞建议武帝联络乌孙,劝说乌孙东迁,回到河西故地,“断匈奴右臂”《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汉武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并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前115年,张骞率使团骑着骑乘,赶着大群牛羊,带着许多贵重礼品和丝绸再度出使西域。张骞使团有许多皇帝授权的副使,只要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