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1881年2月16日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写信给马克思,马克思从1881年2月底至3月初写了复信的四份草稿,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农村公社性质和历史命运的观点,集中论述了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二、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卡夫丁峡谷位于古罗马的卡夫丁城附近。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这里击败了罗马军队,强迫他们通过“牛轭”。这被认为是对战败军队的最大羞辱。马克思借用这个历史典故,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资本主义阶段就像通过“卡夫丁峡谷”一样,要付出“血与火”的巨大代价和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使人类感到耻辱的一个阶段。马克思论述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分析了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指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运动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发展有明显的差别。马克思的复信初稿就对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及其可能的发展道路,作了言简意赅的概述:1“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2“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经受资奉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3“俄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生存的;同时,它也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f第二,马克思分析了俄国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原因,指出俄国农村公社二重因素的存在是它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重要原因。俄国农村公社既不同于东印度的农村公社,也不同于西欧的农村公社,俄国农村公社具有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二重因素。“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地块个体耕作转化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这有助于他们从小地块劳动向合作劳动过渡:……。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从理论上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