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原语言,译入语的限制,还受制于译者,读者等等因素。这就是高科技翻译软件永远无法替代人工翻译的原因,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当然,认知概念的传递还取决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并且,每个语言体都有自己固有的习惯认知,像圣经的翻
f译,译者必须了解异国文化,熟悉他们的认知习惯,才能更好地完成圣经中隐喻的翻译,传递地道的基督文化。实际上,翻译过程是探讨译者如何办演好二主一仆的角色,通常我们形容翻译工作者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不仅要服从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还要根据主观认知塑造文章的美感,寻找忠实于原文和翻译再创造的最佳平衡点。现代翻译文学派开启了对隐喻翻译认知取向研究的新方向。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与模式1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世界中获得信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感知,记忆,理解,加工。3翻译就是从原文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就是一个cpu。外界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直接刺激神经,作用于感官。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对刺激信息进行整体到部分地知觉,形成种种假设,同时编码信息,提取特征。工作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概括,是一系列语义表征的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无数个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网状层次结构。被提取的信息,有些不重要的信息会瞬间消失,并未得到加工,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被注意的信息特征便会激活概念网络中的节点,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概念进行比对。如果
f特征明显,并能轻松收索到已储存的概念顺利匹配,以最快的速度输出最佳匹配信息,完成一次信息加工。如果特征不明显,则利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分解特征信息,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对特征信息进行模糊匹配。如果匹配再次受阻,则又重回到刺激审查阶段。如果匹配最终失败,该新信息则作为新概念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暂存。经过复述、提取新概念,此概念便可储存到长时记忆的网状层次结构中。
2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及加工模式图1:隐喻翻译模式“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加工过程,它是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有机结合的过程。翻译言语理解是以原语输入为开始,以概念输出结束,而言语表达是以原语理解输出的概念输入为开始,以译语输出为结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