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摘要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也提出了大量关于隐喻翻译的理论策略,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隐喻在认知方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运作机制及运作模式,进而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使译者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并将源语文化的认知方式传递给读者,从而丰富译文,完善、创新隐喻的翻译方法,提高译文质量。关键词隐喻认知隐喻翻译一、引言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就曾指出,“我们只消稍作观察,便不能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停留在语言层面,主要探讨隐喻在句子中起到的修饰作用。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莱考夫和约翰逊才揭开隐喻的认知属性,从此隐喻的研究
f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学者把隐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隐喻的翻译。
二、现代隐喻翻译观通过熟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我们可知隐喻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探讨隐喻的翻译是有重要意义的,隐喻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否顺畅。长期以来,传统隐喻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传统隐喻翻译,主要是从语法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翻译的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在隐喻研究的领域里掀起了一场革命,语言只是媒介,思维才是核心。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隐喻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周静在《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中提到,“当代翻译理论也认为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形式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主体思维认知过程。由于两者都同属思维活动,所以翻译和隐喻在字面意义、相关范畴、映射、工作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那么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翻译是个涉及面广,极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