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中学语文“导读课”的教学原则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和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树立“双主”思想,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第二,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要在学生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主导。第三,学生依导学读。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和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学生学“阅”,学而生疑,疑则发问,问则学会,从而达到会学。
二、中学语文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然而,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因此,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中学语文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导预读审题预知。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