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个体为了受到群体的奖励或为了逃避惩罚,会表现出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这时简单的服从就会产生;当个体相信群体的信念或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内心接受更有可能产生。科尔曼提出来第三个范畴,称为认同。当个体为了维持与一个他认为是重要的人或群体的关系,而模仿这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时,便会发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个体继续认为这种关系是有价值的,这种形式的从众便会继续下去。二、从众的理论
6
f㈠个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从众,是因为人们有一些预先决定他们会从众的个性特征。克拉奇菲尔德描述从众者具有较少的自我力量,较少忍耐自己冲动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愿意接受责任和委托,较少自省,缺少创造性,而具有较多的偏见。但理论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⒈该理论似乎表明从众者是不良适应的、神经质的人,好像从众是种消极行为,但进一步研究并非如此,运用测量神经质的MMPI量表,统计结果表明从众者和独立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⒉从该理论推论,具有从众个性的人必然在许多情境下表现出一致的从众行为,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具有从众特征的人在相同情境下都会屈从群体的压力。所以该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最可能从众的特殊情境。㈡群体理论该理论注重群体施加于个体上的压力,代表人物是阿希和凯利等人。他们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压力,即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他们认为存在两种信息来源,一种是来自环境中直接的物理现实,是人们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的“个人的信息”。另一种是由其他人或其他群体提供的“社会的信息”。社会信息有涉及物理现实的知识,还有涉及社会现实的知识,人们必须依赖于他人或群体提供答案。凯利指出,当人们依赖于他人获得社会信息时,他人就获得一种权利,来影响人们的行动或态度。这些人对人们具有信息性压力,因为人们需要他们提供信息,所以人们才会服从他们。除了具有信息性影响的能力,群体还能利用“规范性社会压力”来说服个体。三、从众的研究范例㈠规范形式的自主运动范式㈡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范例㈢补克拉奇菲尔德技术:针对阿希实验不经济这一弊病,他进行了改进。所设计情景中的被试进入一个可关闭的房间,桌子上有一块控制板,上有一排开关和对应的四个灯。开关时被试用来表示反应的,四只灯是原来表示其他四个被试的反应,主试告诉被试,其他被试会看到他们作出反应后,他们才反应。同样也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