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理解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无疑可质。如何促进他们质疑,进而转化为认识上的需要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借助教师示范性的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他们质疑提供范例,使之模仿或参照教师的样式,进而为他们自己主动质疑拓宽思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质疑求索的能力。此外教师的示范性的提问要富有个性及创见,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新思路,获得新见解。(2)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提问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不如语文或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等等,通过这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提问。①设置认知冲突情境
f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②设置教师“愚钝”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通过一系列悉心引导,学生就会逐步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习惯。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留一些漏洞,促使学生提高警惕性,养成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因而有利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案例1】在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导入环节,笔者开篇就说:请大家打开新课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八年抗战”。(笔者故意家中“八年抗战”四字的读音)学生先是怔了一下,继而相互望望,然后颇带无辜的神情怯怯地说:老师,不对吧?笔者不动声色地问:哪里不对啦?有经验的学生胆子马上大起来了,有学生就站起来:老师,我预习过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开始侵华,我看到有“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有西安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