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调查的背景
首先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情况看国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过八九年的时间尽管已经发现和总结出网络语言的一些特点并逐步将这种研究引向深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对网络语言全方位的跟踪量化研究还远没有做到位网络语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实的语言又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这些问题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局部的主观的认识上其次青少年群体是网民群体的主体有资料显示网民年龄在18岁至24岁之间的人群占网民总人数的389是第一大网民群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虽然有如此庞大的写作与阅读群体但目前社会对他们了解调研得却不够再次随着网络语言的风行一些专家学者担忧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最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所做的相关调查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更坚定了我们做此项调研的决心
我们围绕“网络语言的影响”问题共设计了包括“上网的目的”等13项调查内容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洛阳市区的在校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印制调查问卷1000份问卷收回后我们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对比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专业的3名在校大学生针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2006年在北京的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2006年12月27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这一教育调查我们把在洛阳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与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如下
对于网络语言的错别字持反对态度的人数两地都占大多数北京为809洛阳为622这说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是比较强的但是两地几乎比例相当的大学生北京为151洛阳为139对此持赞
1
f成态度我们分析其原因这部分网民认为在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里即使使用了错别字确切地讲属于别字阅读者依据一定的语言环境一般能够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意思而快捷省时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这种思想认识与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构成了矛盾因此在洛阳的高校还有239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一些蛮不讲理甚至黄色下流的语言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发泄语言对于这种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语言两地的调查结果持反对态度的大学生人数都占绝大多数北京为895洛阳为805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北京为7洛阳为77不反对网络粗俗语言对于后者虽然人数只占很少一部分也应该引起重视
网络之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