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研究结题报告
沛县栖山镇后孟小学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陷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改变人们的观念,走出这些误区,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提出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在此研究中寻找到小学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较好的教育方式。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模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赵文杰
f2、研究内容:1小学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2小学生心理健康群体辅导的方法和途径;3小学生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三、研究原则1、整体性原则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是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其次实验班全部的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都应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在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2、发展性原则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也处在发展之中,这就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发展性教育模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促进发展”进行,着眼点重在通过积极地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3、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不仅要尊重个体差异,还应尊重年级差异。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这是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还可分类进行指导与教育,如离异家庭的子女或不同心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