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其三,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限的财力难以通过建设众多大城市去接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去实现城镇化。另外,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道路。实践表明,发展农村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一条成功之路。第一,部分农民留守农村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第二,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起到了保证作用。第三,使分布过于零散、数量过于庞大的农户适
f当集中,减少了分散建房及乡村企业占用耕地,资源集约使用,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第四,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水平低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尚处于中级阶段。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
f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r